山东传媒职业学院2022年工作计划
2022年,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按照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党的建设为统领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以“强基、补弱、培优”为目标,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,通过实施“五大工程”夯实根基,开展“六维攻坚”强弱培优,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,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。
(一)“五大工程”着力提升事业发展软实力
1.打造“头雁领航工程”。以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,全力推进学院党的建设,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、政治核心、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
一要把好领航方向。充分发挥党委在学院发展中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,履行好管党治党、办学治校、育人育才主体责任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。加强党风廉洁廉政建设,严格落实“一岗双责”,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。出台《学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实施方案》,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。
二要夯实领航主体。加强支部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,提升先进党支部创建标准,进一步优化支部结构设置。充分发挥党委党校作用,实现教育培训有计划、常态化、全覆盖。编制基层党务实用手册,用于指导开展党务活动。2022年底,过硬党支部和先进党支部达到90%以上,其中过硬党支部达到70%以上。
三要突出领航特色。充分发挥党委党建品牌“先锋服务1+N”的“头雁”效应,带动推进“一部一品”建设,与专业特色、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深度融合,走出服务乡村振兴、行业进步、区域发展的新路子;强化“一部一品”建设,每个党总支(支部)形成一个有特色、有亮点的服务典型案例或品牌活动,打造党建品牌矩阵。努力把“先锋服务1+N”打造成为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建品牌。
2.推进“铸魂增信工程”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
领,将“三全育人”融入教学、管理、服务全过程,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,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。
一要推广“融通浸润、四度养成”思政教育体系。不断完善“课程、劳动、文化、竞赛”相融通的内容体系,持续丰富以“资源库、大讲堂、工作室、教育基地”为载体的立体化育人平台,深入优化体制机制,培养正向态度、时代热度、情感温度、传播力度的传媒人才。
二要打造“思政教育+专业实践”创新品牌。各系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色,将思政元素与传媒专业技能有效融通,在做大做强现有品牌基础上,依托“一部一品”建设,再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、叫得响的“思政教育+专业实践”创新品牌。
三要培育“大赛获奖+教改科研”思政教育成果。围绕“三全育人”、聚焦“融通浸润、四度养成”,提升教师育人能力,有针对性开展大赛、科研,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,力求思政改革创新项目和成果实现质量数量“双提升”。
3.建设“固本强基工程”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,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;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,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。
一要推进理论武装常态化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,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,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,建立健全常态化学习制度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树立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、拥护“两个确立”。
二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。修订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》等制度,大力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系列活动,选树宣传师德典型。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,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,将师德表现作为业绩考核、职称评聘、评优奖励的第一标准,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制。
三要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化。制定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规划,用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、省培等平台,形成长效机制。倡树“严真细实快”工作作风,加强中层队伍建设,突出实干导向;拓展年轻干部成长空间,探索建立干部交流等工作机制。完成副科级干部选拔聘用,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。
4.提升“文化浸润工程”。对标对表,逐步建立起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,具有优良校风学风、丰富文化生活、鲜明传媒特色的大学文化,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发展战略相适应,学院发展与师生发展相协调,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统一。
一要凝练校园文化精神。结合学院办学历史、办学理念、专业特色、品牌活动等,挖掘文化内涵,凝练文化核心,形成“山传精神”。配套编制校园文化宣传册,解释、宣传、展示学院文化精神,提升文化软实力、社会影响力。
二要形成文化育人氛围。建设学院博物馆,发挥校史馆、艺术馆、博物馆“三馆”的育人功能及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鲁文明礼仪传承基地、学生社团和活动品牌作用。充分利用重大节日,开展校园文化活动。遴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项目,培育“礼仪文化”“影像文化”等特色文化品牌。
三要建设校园文化标识系统。加强校园文化设施、景观建设,做好现有和新建楼宇的内部装饰和文化墙建设,设计各类建筑物及校内道路名称等,形成一整套校园文化标识系统,为2023年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奠定基础。
5.深化“改革驱动工程”。以工资绩效改革为切入点,深化管理机制改革,提升内部治理效能,不断激发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,提升干事创业活力。
一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。进一步完善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,重点开展二级管理改革,继续推动岗位管理改革、人事管理改革与绩效分配制度改革。
二要深化职称评聘改革。修订职称评聘办法,坚决推进“破五唯”,畅通教师晋升空间。建立重师德、重能力、重业绩、重贡献的分类评定指标体系,打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终身制。做好教职工聘期考核及新一轮职称评聘工作。
三要完善并深化绩效考核。进一步健全岗位绩效分配制
度,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。完善绩效工资结构和分配方式,加大向关键岗位、高层次人才、一线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力度。完善目标考核机制,建立可量化的考核评价标准,合并优化考核类别,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、解聘、晋升、降职和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。
(二)“六维攻坚”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硬指标
1.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持续推进教师、教材、教法系统改革,完善“岗课赛证”综合育人机制,建立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,“专业、产业、创业”集成融合的系统和生态。
一要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。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,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。持续推进传媒创意与制作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代表的专业集群建设。完成5个专业的国标修订工作。建设优质课程资源,建成24门数字资源课,扩容清华在线资源库,实现100%课程覆盖。完善教材规划及选用机制,出版一批活页式、工作手册式教材,配套开发数字资源,建设2~4部省级规划教材。
二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。深化“三教”改革,充分发挥山东省传媒教指委和职教联盟作用,推动传媒人才联合培养。传承工匠精神,持续推进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和学分制改革,提高学生双证获取率。校媒融合开发1~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。培育3个高职本科专业,力争在1~2个专业开展高职本科专业试点,开展1~2个专业中高职“3+2”贯通培养。
三要实现教科研成果和学生大赛新突破。修订科研奖励办法,紧盯国家、省重点科研课题和赛事,力争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、省部级5项、厅局级18项,横向课题及标志性成果有突破;力争在一、二类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,实现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新突破,在体现传媒特色赛事项目中取得新成绩。
2.深化产教融合。优化校企合作布局,由追求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,通过“引企入校、共建实训基地、共建二级学院”等模式,构建政、行、企、校合作育人共同体,提升合作质量层级。
一要增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内生动力。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制度,广泛开展各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。加强对合作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服务和管理,遴选1~2所企业建设成为推进协同育人的标杆。
二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。以专业共建为基
础,探索1例“产业+专业”双轮驱动下混合所有制属性的二级学院建设。完成1个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,将课堂教学、企业生产、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。
三要健全校企合作动态评价监测机制。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,对产教融合实施方案进行调整,提升校企合作质量。建立校企合作考核评估机制,采用“定量评价+定性评价”方式,督促鼓励各专业深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。
3.开展全员业务赋能行动。以规范化、专业化、信息化为标准,实施全员业务赋能三大计划,建设一支与岗位相适、能力相配的高水平教职工队伍。
一要实施全员提能计划。全体教职工根据工作职责,提升专业技能,适应职业教育新情势。具体而言:职能部门、教辅部门开展说业务(能说)、写业务(会写)、谈设想(能干)活动;六系和基础、思政两部开展说专业群、说专业、说课程“三说”活动。学院将制定活动方案,开展观摩、比赛。各部门要根据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,通过开展这一活动,力求人人技能提档升级。
二要实施名师倍增计划。以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龙
头,遴选培育至少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、省级青创团队,建设1~2个院级高水平教学团队。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,建优建强教师工作室。培养一批教练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。新进20名具有3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,聘用至少10名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端人才。
三要实施青蓝人才计划。建立老带新培养机制,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“导师制”“师徒制”,落实岗前培训制度,促进青年教师成长。强化顶岗实习,探索与校企合作单位开展人员双向交流,共建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。组织年轻教师到一线顶岗(含校内顶岗),鼓励参加各类执业和专业资格考试,力争“双师”占比达80%。继续实行新进教师手写教案,试讲内容由讲课10分钟变说课10分钟,提高教学基本功。
4.拓展社会服务。充分利用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平台,履行育训并举职责,巩固传统服务领域,开辟新培训阵地,营造良好氛围,社会服务到款额较2021年增长30%。
一要巩固传统领域。立足新闻传播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,向省委宣传部、省广电局等单位争取将出版、广播电视记者、播音员主持人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继续交由我们来做,搞好服务保障。发挥专业、人才、资源优势,抓好函授(远程)教育、自学助考工作,力争学生数量有新增长。
二要开拓新培训阵地。利用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、省短视频培训基地等平台,面向社会开展技术、宣传、策划、指导等服务。通过拍摄专题片、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,扩大企业知名度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。向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调研、规划、技术指导、培训等服务。
三要营造良好氛围。借鉴社会服务好的院校经验做法,不断完善学院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办法,从制度上明确职能、界限、责任、义务,鼓励全员参与、跨部门组队,收入向主要参与者完成者倾斜,减少审批环节、优化报销走账流程。继续教育部门要担负起协调、指导、监督、服务职责,主动靠上,做好服务保障。人事、财务等部门做好配合服务,形成人人关心、参与社会服务的浓厚氛围。
5.补齐国际合作交流短板。在现有对外合作基本架构基础上,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突破口,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内涵与形式,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,加强整体规划协调,补齐学院国际化办学短板。
一要拓宽国(境)外合作办学渠道。在充分总结2021年经验基础上,完成首个中外合作项目的招生及教学管理工作。力争增加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引进国外优质课程1~2门,多措并举推进学生参与出国境(线上)交流学习。
二要打造国际化教师队伍。学习吸收国(境)外先进管理理念方法,形成适合学院的教师管理运行机制。多形式实施中青年优秀教师、管理人才国际培训访学计划。建立健全外教聘请管理制度,邀请国(境)外高层次人才、专家到校授课。
三要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。与国际先进职业标准接轨,以学生为主体,以项目为载体,积极对接省广电局“一带一路”项目,加强与马来西亚等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影视文化项目的合作交流。
6.提升服务保障能力。强化以师生员工为中心的发展理
念,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环境,努力构建绿色、平安、智慧校园,切实增强师生员工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。加快推进解决土地遗留问题,破除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因素。对照高校办学基建标准,尽快启动新建教学楼、公寓、艺体馆等设施调研论证立项工作。确保安全和质量,按期完成综合实训中心建设,两校区学生宿舍线路改造、空调安装,改善师生就餐环境。出台《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后勤管理办法》。修缮体育场,编制校园总体绿化方案,提升质量档次,争创山东省绿色学校。
二要加强平安校园建设。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,做到人防、物防、技防三防并举。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,增强心理干预研判的主动性、自觉性、有效性。持续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,不松劲、不厌战、不侥幸。做好山东省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承办工作。
三要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。推进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。建设校园事务网上办事大厅统一服务平台,构建“安全、实用、智能、领先”的信息化环境。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,实现全校计算资源、存储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。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方向,提升图书文献资源服务教育教学能力。2022年学院坚持党建引领,坚持对标对表,坚持问题导向,深入推进“五大工程”“六维攻坚”,固本强基,提质培优,增值赋能,以团结之心、实干之力、拼搏之姿,续写更有深度、更有厚度的篇章,为区域与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